5月14日,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实验楼711大教室举办“校地共融同创建设高水平文化强校”专题讲座,深入探讨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。本次讲座由东阳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,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旭明教授主讲。作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系列活动之一,本次讲座聚焦校地文化协同对高水平文化强校建设的推动作用,吸引了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及地方文化工作者参与。活动立足东阳“亭塘文化”“书院文化”等传统根基,结合红色基因与地方精神,系统阐释了校地文化共融在校园环境建设、价值观教育、学科发展中的核心作用,为区域文化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。
讲座聚焦“文化基因—实践路径—社会服务”的闭环赋能逻辑,探索校地共融五大实践方向。在价值观教育领域,东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,如义乌陈望道“真理的滋味”故事被创编为红色剧目,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沉浸式教学场景;在学科创新层面,学校依托“尖兵领雁+X”科技计划,围绕木雕、建筑产业建立“校地一体”实验室,联合攻关技术瓶颈,并依托“中刚丝路学院”输出职业教育国际化方案;文化品牌打造方面,横店“影视+研学”模式被引入校园,推动师生参与古村落保护、非遗工坊运营等实践,形成“文化保护—产业升级—人才培育”的联动效应。顾旭明教授呼吁师生以田野调查、双师型课程为纽带,深入东阳企业、乡村“发现问题、研究问题、解决问题”,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。
本次讲座通过解码东阳“三乡一城”文化基因,提炼出教育、建筑、木雕三大领域的精神内核,为高校文化强校建设注入原生动力;通过课程思政融合、学科集群创新、文化品牌共建等路径探讨,明确了校地协同赋能的实践方法论。讲座现场,师生围绕木雕技艺传承、红色资源转化等议题展开热议,多名科研工作者表示将深入东阳企业、乡村开展调研,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。正如顾旭明教授总结:“高校与地方文化的深度共融,既需要‘顶天’的理论提炼,更需要‘立地’的实践探索。唯有让师生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,才能让千年文脉真正‘活起来’,为高水平文化强校建设凝聚合力。”